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日前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口罩、消毒液、温度计等商品需求量大、供应紧俏,一些电商商家借机实施诱购、“砍单”等不良营商手法牟取不正当利益,中消协已对此展开调查。
所谓诱购,指以赠送口罩等防疫物资为噱头,诱导消费者购物。而“砍单”则指商家在消费者下单后,以缺货等理由单方面退单、退款。据中消协初步了解分析,部分商家确因货物来源中断、运输受阻等不得不“砍单”,但也有些无良的“砍单”商家本来就没货或者囤积居奇要提价销售。这些商家利用消费者购买防护产品的急切心理,诱导消费者下载APP、注册下单、套取消费者个人信息,更有甚者还以“运费”等名义扣除消费者资金。前一种商家还属情有可原,不过也需要给消费者一个说法,并依法承担相应责任;而后一种商家明显就是“空手套白狼”,涉嫌合同欺诈、消费欺诈。对于利用疫情发不义之财的商家,决不能姑息,必须依法严惩。
从媒体报道来看,这些不法商家多具有分散、隐秘等特点,怎么才能让他们无所遁形呢?中消协指出,消费者依法享有监督权和求偿权。因此,消费者要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因为嫌麻烦或涉及金额较少就“弃权”。当然,这有个前提,那就是消费者投诉渠道应畅通并广而周知。有关组织及管理部门也应及时回应,并采取行动,让不法商家得到应有的惩罚。中消协此次针对诱购、“砍单”发出警示,并启动调查,就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积极作为。最后,也“敬告”那些不法商家,靠欺骗来牟利,只能是饮鸩止渴,只有诚信才是长远发展之道。
疫情之下,口罩难求,一些宣称有货源的企业通过自家APP售卖口罩。但有不少消费者近日向《工人日报》记者反映,下载几款APP注册并下单后发现,商家先是迟迟不发货,过了几天又强制取消订单,怀疑企业没有货源或者货很少,借卖口罩之名行推广APP之实。
市场监管总局执法稽查局市场稽查专员李玉家26日表示,在开展口罩等防护用品质量案件查办过程中,查获了问题口罩8904.61万只。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等11部门发布《整治虚假违法广告部际联席会议2020年工作要点》。工作要点提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期间,
受疫情影响,出行、旅游计划被打乱,想退订商家却不退钱或收高额手续费;复工以后,口罩等防疫用品必不可少,却遭遇高价强制搭售、商家单方“砍单”;一不小心还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掉进微商陷阱里……
为加强与疫情防控相关的口罩、抗病毒药品、消毒杀菌用品、相关医疗器械等防疫用品等市场价格监管,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出台措施,加强监管,严厉查处各种价格违法行为,维护疫情防护用品市场平稳运行。
为提醒消费者擦亮眼睛,中新经纬客户端总结了口罩买卖过程中五种套路。此外,中新经纬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不法分子为取得消费者对其口罩质量的信任,竟通过网络渠道购买了生产、销售资质以及产品检测报告。
口罩、茅台、折叠屏手机,这些目前看来“一件难求”的物品,在黄牛眼里成了绝佳的“理财产品”。他们利用抢购软件“秒杀”商品,再加价售出。与此同时,制作、出售抢购软件,或提供“代抢服务”也均已形成产业链,并利用网络渠道,逐渐流向了普通消费者。
一转眼,口罩成为生活必需品已经一个多月了。它给了我们面对疫情的安全感,也带来了大大小小的不便:憋闷、勒耳朵、长痘、眼镜起雾……这些不适让大家“安心并痛着”。
2月10日起,全国各城市逐渐进入复工状态,越来越多年轻人不再“云办公”。日前,拼多多对平台消费数据尤其是三线以上复工密集城市的消费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白领复工10大热销商品”榜单。
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口罩的需求量大幅上升,不少药店、超市等缺货脱销。但与此同时,无证销售、哄抬涨价等现象在一些网络销售平台上屡有出现,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那么,销售口罩是否需要一定的资质?哄抬涨价、虚假宣传等将面临哪些法律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