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0月31日,两位年逾半百的老党员李建设和李长万结束了长达半年的长征之路,回到了老家河南。
10月31日,两位年逾半百的老党员结束了长达半年的长征之路,回到了老家河南。
这两位老党员名叫李建设和李长万,都是河南信阳人。
李建设,信阳平桥区人,现已64岁,中共党员,曾担任任信阳市平桥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党总支委员等职务,现已退休。
李长万,信阳罗山县人,现已55岁,中共党员,曾担任潢川县农村信用联社副会长,罗山县农村商业银行副行长等职务,现已退居二线。
“我感觉作为一名老党员,虽然退休了或者是退居二线了,但是我认为我们还需要为党做一些积极的做工作和贡献”,李建设说出了他们重走长征路的想法。
左李长万、右李建设
李建设和李长万两人生长在大别山革命老区,这里是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创立地,也是这两支队伍长征的起点。他们的英勇事迹在此地广为流传,李建设和李长万从小就深受感染。
“我们生长在大别山下,从小就受到浓厚的红色文化的教育和影响,那时候我们也听到不少红军给我们讲革命的故事,在那小小的年纪当中就想,如果能走一次长征路该多好啊!”
这是李建设重走长征路最初的萌芽。
工作的后李建设经常主动搜集一些关于红军的历史资料,了解到了更多关于红军的故事,他对红军的精神更加钦佩了,也更加坚定了重走长征路的想法。
信阳罗山县何家冲,红二十五军长征的出发点
2011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退居二线的李建设就和妻子陈荣章一起骑着一辆三轮摩托车开始了他的长征之路。
夫妻二人历时两年的时间,途径九个省市(自治区),行程五万八千余里,沿着红四方面军的长征之路走了一遍。
红军精神也深深影响着李长万。由于都在河南信阳李氏文化研究会工作,李长万有缘结识了李建设。
李建设夫妇的长征故事也激起了李长万心中的“火种”。
“11年、12年他们(李建设夫妇)走完以后,经常在我们李氏文化研究会演讲,以他们的亲身经历、亲身阅历来教育我们,办几场这样的的活动(关于长征的),加强了我走长征的意识和决心”。
由于李建设妻子陈荣章身体有恙,于是李建设就和李长万搭班,两人一起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
红二十军全称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1931年10月在安徽省金寨县麻埠镇成立,隶属于红四方面军。1932年求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红二十五军负责留守,经过整顿又组建了新的红二十五军。
1934年秋,在国民党的大肆围剿之下,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派程子华下达指示,红二十五军开始战略转移,开始了长征之路。
经过10个月的浴血苦战,1935年9月,红二十五到达陕北延川,成为第一支完成长征的队伍,也是长征途中唯一一支只增不减的队伍,被誉为“北上先锋”。率先到达的红二十五军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了重要的贡献,毛主席曾称赞它: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
合水县赵塬村黄草崾岘红二十五军长征最后一仗战斗遗址,李建设、李长万两人界定
4月初,李建设、李长万两人从二十五军的初创地安徽省金寨县麻埠镇出发,途经二十五军长征的起点河南信阳罗山县,也是李长万的家乡,然后过湖北,穿陕西,入甘肃,于10月30日到达红二十五军长征的终点陕西省延川县永平镇。
一路上,他们像红色历史研究专家一般,每到一处首先联系当地党史部门,翻阅当地历史资料,然后实地考察拍照记录。除此之外他们还会到烈士墓前缅怀先烈,带一些慰问品看望健在得老红军,以及赠送红军帽给红军的后人。
每晚上他们也都坚持写日记,然后再把日记内容编辑发到网上,向社会分享他们的故事,一路上他们共发布日记达90多篇。由于大量的工作要完成,加班熬夜也成为了他们在“长征”途中的一种常态。
两人笔记
“一般来讲在两点钟之前没有睡过觉,最晚的要达到第二天5:40左右才睡,最少的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说这话时,李建设脸上厚厚的黑眼圈清晰可见。
由于他们认真的态度,他们对红二十五军长征史的考据达到了专业的地步。他们常常因为考证一段历史或一个红色遗址在一个地方来回多次,奔波上百公里。由此,他们也发现和界定了许多红色遗址。
例如,为了找到红二十五方面军政治委员吴焕先牺牲地,他们先后到四个地方考察,最后推断出了吴焕先的牺牲地。这一推断也和吴焕先烈士纪念馆前馆长的推断一致,得到了现任馆长李广学的认可。
对李长万来说,遗址的界定可以通过分析历史,反复推敲完成。但是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红军完成长征的,却他一直思索不通的“未解之谜”。
“有些东西我们可以记载,可以在网上和大家分享,(红军长征)给我们留下了精神层面的东西永远解释不清,需要我们永远去想,所以要你走了长征路,一旦踏上这个路,你就永远在路上”。
中国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浴血奋战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长征的胜利,成为了人类历史上一大奇迹。如今80多个年头过去了,虽然长征年代与我们渐行渐远,但是长征的精神是我们不能抹掉的记忆,也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学习和弘扬。
李建设说:“我们感觉到通过我们这种形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和影响后人,让他们学习和发扬红军的优良传统,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多为党为社会做出贡献”。
两位老党员用他们的行动致敬着红军长征,也走出了新时代下属于他们的长征路,我们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