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要论 > 正文

在交流互鉴中拥抱世界多彩文明

2019年08月28日10:17 来源:光明日报

[摘要]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这是世界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讲到文明之间的平等、包容和交流互鉴。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这是世界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讲到文明之间的平等、包容和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实践的深邃思考,也是指导我们处理与其他文明之间关系的重要行动指南。

  文明交流互鉴的理论基础

  要把握不同文明的相处之道,首先需认清文明的本质。恩格斯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这表明:第一,文明具有实践性。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是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充分体现,是人对对象世界的能动改造。文明正是人的这种实践本质的运用,既表现为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也表现为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成果。第二,文明具有社会性。人总是在社会中实践的,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文明作为实践的事情,必然同时是社会中的文明、具有社会性的文明,文明与社会是不可分离的(反过来亦如此)。总之,文明表征着人类对世界的能动改造,通过这一改造,不仅生成着对象世界,也生成着人类社会,还生成着人自身,人类史即实践史、也即文明史。

  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类社会由野蛮走向文明的每一步,都彰显着创造之美,这是文明的共通性;同时,人的实践又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各种特殊性又使得文明发展出“复数形式”,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具体文明,这是文明的差异性、多样性。文明的这两种属性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统一性是包含着多样性的具体的、有差异的统一,多样性是在统一基础上的有共通性的多样。

  正是从此种“文明实践观”出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文明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成果的共通性,力主推动世界文明的共同繁荣与发展进步,同时又高度重视各国实践的差异性和以此为基础的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在开放中促进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为我们正确处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指明了方向。

  坚守平等包容的基本原则

  要推动文明交流顺利进行,要保障文明互鉴真正取得成效,就必须在文明交往实践中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

  第一,“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每一种文明都有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也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我们应该尊重每一种文明。但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以工业化、市场化、民主化等为内容的西方现代化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一些西方国家开始以“文明优越者”自居,鼓吹“西方中心论”和“历史终结论”,企图以价值的所谓“普世性”把西方文明的特殊价值观及其特殊模式当作全世界文明的最高标准和最好范本。对此种错误观点,我们坚决反对。习近平总书记力主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他明确指出:“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第二,“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面对多彩的世界文明,有两种相反的态度和做法。一种是对立的观点,坚持自身文明的优越性,企图把自身文明强加或凌驾于其他文明之上,往往只会加剧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最终损害各自的利益;一种是包容的观点,坚持文明之间的平等,坚持以协商对话解决差异分歧,往往能较好地解决纷争,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在“文明冲突论”的掩护下,“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最近甚至出现所谓“脱钩论”论调,给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造成了极其不良影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促进民心相通

  如何才能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交流、互包互鉴?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首要的就是做到“民心相通”。他说:“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国家关系发展,说到底要靠人民心通意合。”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他又再一次提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只有以心相交,付出真情真意并切实采取行动,才能获得对方的理解尊重认同和信任,才能同心同向同行、携手并进。心灵上的相通为文明互鉴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民心相通表现在很多方面,但关键在思想相通、文化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思想文化是一种文明中最深层最核心的东西,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旨趣等在内,表现为人们的各种社会心理和哲学、宗教、艺术、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为一个国家、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是各种文明“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和核心标识。只有把握住思想文化这个文明之“根”,才能号好民心相通这一文明互鉴之“脉”。

  而要实现思想文化相通,又须做到:第一,方法论上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坚定文化自信并举。文明优越论等错误观点就在于以零和博弈思维来对待不同文明,我们必须代之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努力求同存异。共通并不反对独特,每一种文明同时又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自己的文化底色。第二,措施上要深化人文交流。“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相较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交往,人文交流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易为对方接受、理解和认同。近年来,中国同世界各国一道,大力推动人文交流,搭建众多合作平台,扩展诸多合作领域,增进了各国人民友谊,促进了思想文化交融。

  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惟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让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让各国人民生活更加美好、让文明之光更加绚烂!(作者:陈映霞,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商业大学基地研究员)

专题

专栏:决胜全面小康 让中原更加出彩

专栏:决胜全面小康 让中原更加出彩

最近省委强调,“十三五”时...【详情】

决胜全面小康系列研讨会

决胜全面小康系列研讨会

省委强调,“十三五”时期,...【详情】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