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多样,野生动物资源极其丰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优化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野生动物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自然生态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生存状况同人类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可以说,保护野生动物是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的重要环节,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有着特殊意义。2023年5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强调野生动物具有重要的生态、科学、社会价值,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义务。202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发布,提出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全面保护野生动植物。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多样,野生动物资源极其丰富。近年来,济源市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将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视为难得的生态文明资源,将抓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有力推动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济源实践。
一、济源野生动物的总体情况
济源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目前有各种野生动物700余种,其中兽类34种,占河南省兽类总数的47%;鸟类238种,占河南省鸟类总数的62%;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63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钱豹、林麝、黑鹳、黄胸鹀、金雕等12种,二级保护动物有大天鹅、红腹锦鸡、燕隼、大鵟、猕猴等51种。这些丰富的野生动物,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济源生态系统的重要资源,维系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
二、近年来济源保护野生动物的亮点
一是野生动物新种类不断发现。通过实施红外相机监测等一批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重点项目,济源首次记录到赤腹松鼠、黄腹鼬、褐马鸡、黄胸鹀等珍贵野生物种,也首次以影像记录证实欧亚红松鼠在河南太行山的自然分布。同时,鸟类物种由过去的140种增加至238种,被誉为鸟类大熊猫的黑鹳频现济源市区,并在济源产卵繁殖,有从候鸟演化为留鸟的趋势。济源野生动物种类的新发现,经常刷新河南省记录,打破之前认为的某些野生动物的地理分布界限。例如,褐马鸡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较少,分布范围很小,被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列为世界濒危鸟类。2023年7月,在济源市南太行山区域首次记录到褐马鸡,刷新了其最南端的自然分布记录,也创造了河南省鸟类新纪录。
二是野生动物数量规模逐渐扩大。太行猕猴是远近闻名的济源名片,是吸引外地游客的明星动物。监测发现济源区域内的太行猕猴由2005年的18群增加到现在的22群,数量显著增加;金钱豹分布范围逐步扩大,“出镜率”持续攀升,先后拍摄到“个体照”、“情侣照”、“亲子照”,数量由2019年的6-8只增加到现在的9-13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活动范围从2015年的15个网格(每个网格4平方公里)扩散到32个网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喉貂活动范围从2015年的4个网格扩散到23个网格。
三是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能力显著提高。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是检验野生动物保护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重要方面。2023年,济源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共救护野生动物195起198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6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79只,“三有”野生动物113只,成功救治并放生野生动物136只,向85位热心市民发放了“野生动物救护荣誉证书”。
四是生态环境及社会效益明显优化。多年的监测数据证明,随着生态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济源生态环境稳定健康发展,为提高城建水平、打造美丽济源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几年,济源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全国林草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重要荣誉,太行山(济源)列入国家首批野生动植物重要栖息地名录,既肯定了济源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成绩,又支撑了济源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实践。
三、保护野生动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经验
一是大力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演进成果的集大成,是一个体系完整、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必须积极学习和认真贯彻。济源市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学习内容,特别是林业局、生态环境局及相关单位坚持“第一议题”,持续学习领悟这一思想的伟大魅力和现实要求,结合济源野生动物和生态发展的具体实际,学懂弄通做实,学思践悟,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实效。
二是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制度机制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近几年来,济源将健全完善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制度机制作为工作重点。首先,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条例。其次,先后印发了《济源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划》、《济源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湿地保护管理办法》、《济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野生动物损农补偿管理办法的通知》等文件。最后,以济源市人民政府名义,发布《关于划定陆生野生动物禁猎区禁猎期的通告》,将济源行政区域范围内列为禁猎区,禁止一切猎捕活动,并且将2020年10月1日至2030年10月30日期间设定为禁猎期,有力促进了野生动物的休养生息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探索建立巡护新模式。野生动物生存于广阔自然环境之中,出没于大山、大河、森林等人迹罕至之地,需要充分运用不断发展的高科技加强巡逻守护。济源积极探索建立“林长+无人机+森林眼+手绘地图+护林员”巡护新模式,初步形成了“人防+技防”、“人工+智能”、“地面+空中”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森林安全监测体系,提升了巡护工作的效率和管护效果,对于精准掌握区域内的野生动物总体情况以及单个野生动物种群变化情况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加强科研合作能力。近几年,济源有关部门重视与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共同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引进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为技术依托单位,长期合作开展太行山野生动植物监测;联合河南师范大学在济源建设“河南省太行山森林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目前已完成气象监测设备安装;配合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展鸟类和两栖类动物调查,对鸟类生境、种群本底和动态变化进行监测研究;协调沟通河南林业职业学院将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段列为该学院自然保护区专业的实习基地。这些交流合作,进一步促进了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健康发展。
五是通过科普宣教提升保护意识。引导教育广大群众提升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和自觉,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济源加强生态科普馆主阵地建设。2023年科普馆全年接待游客26791人,累计接待游客超30000人次,接待研学团队54次,覆盖山西、郑州、洛阳、焦作、鹤壁、新乡等地,影响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济源多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围绕世界野生动植物保护日、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爱鸟周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辖区各乡镇和国有林场等,广泛开展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张贴海报、口头讲解、视频演示等方式,每年直接受众达5000余人次。当前,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自觉性和参与野生动物救护事业的积极性明显提升。
保护野生动物,事关保护生物多样性,事关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事关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不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广视野推动野生动物保护事业,高水平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真正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作者:尚方超 张伟伟 河南省委党校 济源市林业局 本文系2023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提升农村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组织力研究》(2023CDJ03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