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智理河南 > 正文

河南美丽乡村建设的制约因素与提升路径

2020-12-15 09:17:29 来源:映象网

[摘要] 河南是全国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行政村达4. 6万多个,担负着天下粮仓、国人厨房、中原崛起、富民强省以及辐射周边的重任。抓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对河南乃至全国意义重大。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美丽乡村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多次强调要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建设健康、宜居、美丽家园。

河南是全国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行政村达4. 6万多个,担负着天下粮仓、国人厨房、中原崛起、富民强省以及辐射周边的重任。抓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对河南乃至全国意义重大。自2013年起,河南省就启动了探索全域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积极完善美丽乡村制度体系,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项目,呈现出多种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模式,初步建成了一大批拥有独特魅力的美丽乡村,产生了示范效应。

但是,河南作为中部农业大省,美丽乡村建设相对于国外和国内浙江等省份起步较晚,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方面主要难点或制约因素在于经济技术不发达,发展任务重与生态建设负担重共存,污染转移、生态恶化、乡村凋敝等问题突出。

因此,进一步提升河南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和质量,必须立足新时代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新要求,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科学规划美丽乡村建设为前提,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围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建设理念、规划布局、民生保障、治理体系、人才培养等方面多点谋划,在解决现阶段突出问题的同时,着力探索建立健全美丽乡村建设长效机制。
        一、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生态宜居是美丽乡村的内在品质,是乡村振兴的致胜关键。河南建设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绝不能以牺牲乡村生态环境为代价,要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努力探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的发展路径,使美丽乡村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起来,走融合发展之路。

一是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是一场关于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引领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绿色发展理念强调既要坚守生态环境底线,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实现发展,又要充分利用生态环境,让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优势。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建设美丽乡村,要探索形成自然、经济人文、科技等多种形式符合性绿色经济形态,既体现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又能呈现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区位环境等叠加优势,逐步形成品牌,形成集群效应,让美丽山川与美丽人居交相辉映。

第二,发展绿色经济。河南省是农业大省,承担着粮食安全的战略任务。建设美丽乡村,要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发展优势,发展高效农业、乡村旅游业和特色产业,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三,推动融合发展。融合发展是现代产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的基本路径。走融合发展需要突破传统产业边界、区域边界和要素功能边界,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多功能发展;实现产村融合、产城融合和区域融合、城乡融合;追求生产要素、生态要素、文化要素相互融合。同时要进一步理顺工农、城乡关系,发展农村要素市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二、以编制科学村庄规划为前提,提高美丽乡村的建设水平
       规划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指路灯。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规划美丽乡村,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水平,不同于传统的布点规划,以硬件设施的完善和乡村面貌的美化为主,忽略村落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性,导致视野局限在村落之内及村落之间的道路硬化和庭院绿化等,使得美丽乡村之“美”仅仅停留在低层次,影响总体建设规划与长期行动计划,而是应依托人文底蕴科学梳理村落肌理,进而打造各具特色、千村千面的美丽乡村。

第一,统筹规划美丽乡村建设。从全省到市县再到乡(镇)村,一级级都要规划,并且做到统筹协调,把美丽乡村建设的蓝图绘制出来,并将实施步骤和长中近期目标及措施制定出来,使美丽乡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有条不紊地朝着既定目标持续椎讲。

第二,因地制宜突出每个乡村特色。建设美丽乡村,关键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本地特色,让乡村因特色而更加美丽,因特色而更加有活力。河南省有4. 6万多个村委会,每个村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区位优势各不相同,不同地域的村落之间都有其固有的特质。因此,要根据每个村庄应各自特点和当地村民的需求编制规划,注重发挥村庄原有符号的作用,通过空间融合和功能更新对村落进行合理的、有序的重构,以充分体现乡村特色、区域特色,体现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避免出现“千村一面”的庸俗化倾向。

例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应大力发展人文建设,深入挖掘村内的名人轶事、历史古迹、故事传说等内容,突出乡村的文化美。自然资源丰富的乡村应该着力于对生态环境的建设,美好的生态资源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应该加强对青山绿水的保护,营造原生态的美丽乡村景观。同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把城市和乡村区别开来,凸显乡村特色,富有乡村气息,符合农民心愿,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还应保留乡村原有的空间形态和功能属性,注重保护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历史建筑及周边街巷的空间尺度,形成层次分明的能够定格村庄历史印记的村落结构,并结合土地使用规划、基础建设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构建从宏观到微观、从全域到局部的规划格局,以满足村民的居住、游憩和工作等需求。

第三,突出特色乡土文化建设。乡土文化是客观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文化形态。科学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要深度挖掘乡村的优势资源,保留乡土文化的发展根基,保持乡村历史沿革、乡村文化和地域特色,振兴乡土文明,再现乡村淳朴、和谐、繁荣风貌,使广大群众有家乡的认同感。第四,开发农村特色项目。要创新产业项目,树立特色产业品牌,做好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以此强固基础并带动百业兴旺,这是美丽乡村建设之本。
       三、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建设美丽宜居村庄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毛泽东同志在1934年就说过:“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的围绕在我们周围,热烈的拥护我们。”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直接面对乡村人民群众,与乡村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切身利益紧密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乡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对住房改善、优美环境、公共服务等有着更多更高层次的需求。

但是,长期以来,河南一些农村地区受体制、资金、人才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乡村学校、医院、养老等广大群众急需的公共服务不能有效供给,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建设混乱等问题比较突出,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因此,进一步提升河南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和质量,开创美丽乡村建设新局面,首先,要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特别是把乡村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期盼、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设计美丽乡村的制度政策和措施载体,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促进河南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普惠共享、均等可及,努力增进乡村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其次,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便民服务,优化乡村医疗卫生、养老托幼等基本公共服务空间布局,完善乡村内部生活服务保障设施,实现乡村内部生活化和便利化,营造生态宜居、方便温馨的居住环境,更好地为乡村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使乡村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不断改善、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满意度和幸福感明显增强。

最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做好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创新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的机制,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对相对困难群体的扶持和帮助,妥善处理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利益要求和利益矛盾,使各类群体感受到被重视、感受到和谐、感受到美好生活。
        四、以提高乡村治理效能抓手,为建设美丽乡村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加快推进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国家与社会资源的输入为乡村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契机,乡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一方面,乡村体制机制不断融合、资源配置趋于合理,乡村治理迎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生产方式加快转变、社会结构急剧变革、价值观念深刻变化等愈发突出,给乡村治理带来一系列新挑战。“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面对乡村经济社会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坚持把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作为主攻防线,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激发乡村发展活力,重构现代乡村秩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保障。

第一,健全乡村治理体系。要科学认清乡村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壮大基层民主自治的活力和基础,提升礼俗性德治力量,加强乡村法治建设的力度,培育乡村治理资源,健全党组织领导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三治”融合推进乡村治理理念、矛盾化解方式变革,重构现代乡村秩序、提升乡村治理成效。

第二,创新乡村治理方式。一是强化科技支撑,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优化乡村治理过程,提升乡村治理的便捷化和智能化程度,促进乡村治理由粗放到精细、由静态到动态、由被动向主动转型。二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鼓励各地探索创新民主协商治理模式,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协商机制,夯实群众自治基础,提高村民自主管理水平。

第三,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将各类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市场主体、人民群众等乡村治理资源进行有效统合,激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重塑现代乡村共同体纽带,形成更有效的资源流动,激发乡村社会的内在活力。
       五、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提高乡村干部建设美丽乡村的能力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最大的资本。乡村人才的稳定性、工作的积极性、结构的合理性,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第一,制定乡村人才队伍发展规划。将乡村人才队伍纳入河南干部队伍和人才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及实施方案,制定乡村人才队伍发展专项规划和管理办法,提高河南农村干部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一是进一步在制度上逐步探索村支部书记职业化,选优配强村支部书记,全面推行村支部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长。二是加强农村村干部队伍建设。注重从大学毕业生、退转军人、退休干部职工教师等群体中选用优秀人才充实到村“两委”班子,逐步实现村级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同时,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逐步将40岁以下的优秀党员、具有奉献精神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村后备干部队伍中。

第二,健全乡村干部监督管理体系。健全村干部的请销假、工作日志、监督考核、责任追究等配套制度,有效解决基层群众反映的“人难找”、“事难办”问题。加强对乡村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建立常态化的学习培训制度,重点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国内外先进的美丽乡村建设案例、建设模式、建设经验等方面的学习培训,提升学习的针对性、应用性、实效性,从思想上、技术上、行为上全面提升乡村党员干部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打造成一支懂政策、有思想、善谋划、能落实的美丽乡村建设精兵强将。创新订单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重视乡村发展人才的继续教育,提高乡村人才队伍的业务水平与专业水准。

第三,健全乡村党员干部的激励和容错机制。探索优秀村支部书记享受事业岗位薪酬待遇、使用事业编制,注重把优秀村支部书记选拔到乡镇领导岗位。建立村支部书记职业化发展体系、薪酬体系和岗位序列制度,鼓励、推荐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的优秀人才进入村支部、村委会。实施容错纠错,通过宽容改革发展中的失误错误,引导乡村干部担当作为、大胆创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提高美丽乡村建设质量。【本文是2020年河南省社会科学决策咨询课题《河南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2020JC53)的阶段性成果】。

(郑会霞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